LUACN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我们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YJWOW MagicStone BoL
查看: 1677|回复: 0

[收录] 历史上的今天 靖难之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3 16:5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enzhang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持续四年。此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太宗,嘉靖时期改为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时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 参战兵力:北军:约30万 南军 :100万






伤亡情况:北军6万 南 军 50万

建文帝与“太子党”
我们仔细检查史料后就会发现,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在武将尤其是战功累累的功臣中并非缺乏支持者。明朝最重要的两家开国功臣徐达家族和常遇春家族明显是支持建文帝的。


徐达是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最重要的军事统帅,曾经率领明朝军队北伐推翻元朝。徐达位列三公,健在的时候就被封为魏国公,死后追谥为中山王。继承魏国公爵位的徐达长子徐辉祖英勇善战,曾经率军大败朱棣的军队于齐眉山。如果不是徐辉祖被建文帝临时召回,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很难预料的。即使在朱棣夺权成功以后,徐辉祖也拒绝效忠他。须知朱棣的妻子乃是徐达的女儿,徐辉祖作为徐达的正统继承人居然极力支持建文帝,很说明问题。


常遇春是朱元璋建国时的另一位股肱之臣,也是一个传奇人物。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到了河南,元朝将领脱因帖木儿起兵五万迎战。常遇春单人匹马,手执弓箭,冲入敌阵。对方二十位骑兵围了上来,他一箭射死对方前锋,大败元军。常遇春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鄂国公,死后追封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嫁给了建文帝的父亲朱标,是朱标的正妻,继承常家爵位的开国公常升算起来是建文帝的舅舅。根据《明史》转引的记载,常升曾与徐辉祖在浦子口并肩作战抵抗朱棣;也有说常升卷入了胡、蓝党案。但是,无论如何,常家在建文年间由于是外戚的缘故很受礼遇,恩宠有加。


除了徐家和常家以外,朱元璋外甥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也是朱允炆的心腹。李文忠是最重要的开国功臣之一,曾经担任大都督府左都督(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总领天下兵马,并被封为曹国公,死后追赠岐阳王。李文忠过世以后,长子李景隆继承爵位,并且出掌左军都督府。李景隆和朱允炆关系极好,属于“发小”。在“靖难之役”中,朝廷方面的军队失利后,李景隆遂被建文帝委以重任,负责军事工作。不过,李景隆是个志大才疏之人,屡战屡败,以至方孝孺建议建文帝杀掉他。朱棣的军队渡江以后,建文帝派他去讲和。他打开金川门,出卖了建文帝,迎接朱棣进南京。但是永乐年间,他的下场也不好,受到弹劾,被削去爵位,剥夺财产。


明朝的封爵执行的是“异姓不封王”的原则,功劳再大、地位再高的异姓功臣最多封国公,死后才能追赠王爵。因此,这三家在开国功臣之中可谓位极人臣。除了这三家领军人物外,朱标、朱允炆父子和很多其他开国功臣及其后代均有密切关系。


大将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早年追随明太祖渡江。耿君用战死以后,耿炳文继承职位,因有战功被封为长兴侯。耿炳文的长子耿璇还娶了朱标的长女江都公主。按照《明史》的说法,朱棣起兵以后,耿炳文奉旨率军平叛,坚守真定城,迫使朱棣一度退兵。但是,根据顾诚先生的研究,耿炳文不仅是明太祖生前确定为朱允炆保驾护航的重要棋子,而且是在真定战役中和朱棣军队作战时阵亡的,推翻了《明史》的说法。


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文武双全。洪武十一年(1378年),他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宁国公主,深得老丈人宠信,被委之以托孤重任。朱棣起兵以后,梅殷受命坚守淮安直至南京被攻破。朱棣即位以后,逼迫宁国公主写血书,才把梅殷召回。


大将沐英是朱元璋最受宠爱的养子,和马皇后、朱标感情都很好。马皇后病逝之时,沐英哭得吐血。朱标死后,沐英因为悲伤过度染病而亡,死后追封黔宁王。而沐英的继配夫人就是耿炳文的妹妹。因此,沐家的政治立场是非常明确的。沐家远在云南,根深叶茂,成祖即位以后轻易动不得他们,只能通过联姻的方式予以笼络。


朱允炆和他的父亲朱标在开国功臣以及第二代中广有人脉,他们和功臣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通过婚姻关系、战友关系、同乡关系形成为明朝初年最有权势的集团,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太子党”,而建文帝本人则是“太子党”当之无愧的领袖。他即位以后,维护了开国功臣集团的利益,还把军事大权交给了“太子党”。


建文帝不仅和开国功臣及其子弟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而且和由知识分子构成的文官集团有着良好的互动。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进行了官制改革,废除了丞相。改革以后,文官中地位最高的六部尚书才正二品,但是武官之中地位最高的五军都督府都督却是正一品,这个改革客观上是打压文官集团。建文帝即位以后,将六部尚书提升为正一品,提高了文官的地位,大力重用方孝孺等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建设“文治”,但是这些读书人并不构成真正有实力的权力集团。




明成祖与“少壮派”


反观朱棣的班底,却别有一番特色。朱棣虽然是徐达的女婿,但是继承徐达爵位的徐辉祖并不支持他。不过,徐达的幼子徐增寿却在靖难的时候私通朱棣,被建文帝处死。朱棣即位以后,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子孙世袭爵位。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有两位军事上非常得力的助手,一位是张玉,此人原本就职于元朝的枢密院,还跟随元廷逃到漠北。直到洪武十八年(1385年),他才归顺明朝,后来因为军功被封为济南卫副千户。朱棣起兵以后,他积极协助朱棣,在东昌一战中战死。他死了以后,长子张辅不断加官进爵,在永乐年间被封为英国公。此后,子孙世袭爵位,成为明朝最为显赫的勋贵之一。


朱棣还有一位大将朱能,他的父亲朱亮早年跟随过明太祖,因为军功被封为燕山护卫副千户。朱能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后,也积极参与朱棣起兵造反,因为功高被封成国公,子孙世袭爵位直至崇祯年间。朱棣的权力基础很明显,是军队里的少壮派,而且和明朝的建国大业也没有什么关系。


如果要追问“靖难之役”背后的派系角逐的实质是什么,应该是皇帝背后的开国功臣的第二代(太子党)和朱棣背后的新兴军事集团(少壮派)之间的冲突。但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建文帝为首的太子党最后输得一败涂地。



影响

割让大宁

朱棣在靖难初始时曾将大宁的全部军力(包括朵颜三卫)纳入麾下,朵颜三卫在后续作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朱棣称帝后,将宁王封于南昌,永乐元年三月把大宁封赏给朵颜三卫作酬劳。
大宁位于辽蒙冀三省交界处,辽东-蓟州-宣府弓形的中心,军事地位相当重要;洪武十三年(1380年)收复,并建立卫所,至此废除。大宁可以作为辽东、蓟州、宣府等地的防卫前哨,并影响其防卫效果;失去大宁,从关内到辽东就只能走山海关过锦州。此后(尤其是土木之变后),蓟辽的战事不断。割大宁之事,多为后人所诟病 。

设特务统治、重用宦官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另一方面,由于朱棣是造反称帝的,对大臣有所猜忌,故恢复了洪武年间废除的锦衣卫,重新开始实施明朝的特务统治。随后,永乐十八年,朱棣又设立了东厂,令亲信太监掌权,加强特务统治的同时提高了宦官的地位。有明一代,特务统治几乎贯穿始终,成为一大特点。
由于靖难之役时,朱棣得到了很多来自宦官的帮助,故其即位后改变了太祖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宗室待遇变化

朱棣称帝后,六月十八,恢复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的爵位。随后恢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的爵位。永乐元年正月,令周、齐、代、岷四王归藩。
六月廿六,朱棣取消朱标的明兴宗庙号,重新称懿文太子 ;七月十二,将朱允炆的三个弟弟由亲王降为郡王;十一月将朱允熥、朱允熞废为庶人,朱允熙不久暴卒。
朱棣因为反对惠帝削藩而起兵,为了争取诸王拥戴,即位后立即恢复了被削的藩王,并加以赏赐,甚至改变祖制给予宗室更高的品级。如按照洪武年间规定,镇国将军(郡王之子)为三品,辅国将军四品,奉国将军五品,镇国中尉六品,辅国中尉七品,奉国中尉八品。而成祖“遂加镇国将军从一品,辅国将军从二品,奉国将军从三品,镇国中尉从四品,辅国中尉从五品,奉国中尉从六品”。
然而由于朱棣自己是武装夺权的,为了保证中央政权稳固,他即位后先将诸边塞王改封于内地,然后逐渐解除诸王的兵权:永乐元年削代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四年削齐王护卫及官属,不久废为庶人;永乐六年削岷王护卫及官属;永乐十年削辽王护卫;永乐十五年废谷王为庶人;永乐十九年周王见势不妙,主动献还护卫。洪武朝带兵的十三位亲王,永乐朝削去了六个护卫。与此同时,大封靖难功臣,将大批有经验的武臣保留下来,加强中央政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央和诸藩的军事力量对比。
虽然朱棣实现了朱允炆当年的目的,但只解决了眼前的问题,并没有改变祖制;其子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仍然设立了三护卫。宣德元年,朱高煦叛乱,再次证明亲王典兵不是办法。亲征平定叛乱后,明宣宗利用其威望,迫使绝大部份藩王交出了护卫,并从各个方面对宗室加以控制。此后,宗室与中央的矛盾逐渐由军事上对政权的威胁转变为大量增加的俸禄对中央财政的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我们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LUACN论坛

GMT+8, 2024-5-6 03:06 PM , Processed in 0.119178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